朱师达:“火眼”抗疫打前哨
朱师达年龄不大,今年33岁。不过,他最近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显然,这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得到的国家荣誉。
5天建成"火眼实验室"
朱师达,华大"火眼实验室"国内总指挥、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兼肿瘤事业部负责人、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资深副院长。
"疫情刚开始,我还觉得这是科技界的事,直到武汉封城,我突然意识到这是全社会的事。"朱师达是湖北人,当听到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的一句"到武汉去",朱师达主动请缨支援武汉。
"作为湖北人,特别想为家乡做点事情"。"武汉是华大在国内的第二大基地,那里有近千人的团队"。朱师达说。
1月25日,大年初一,朱师达抵达了武汉,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他组织华大团队与合作方高效协同,仅用5天时间火速建成高通量自动化新型核酸检测实验室--武汉"火眼"实验室。
"火眼"实验室由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团队运营,疫情期间,"火眼"实验室为武汉及周边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检测能力,为发热病人的确诊、高危人群的排查、疑似病例的甄别、隔离阳性感染者、保护阴性健康人群提供精准的判断,成为"雷神山""火神山""方舱"等众多抗疫堡垒名副其实的前哨:实验室的每一个结果,对送检者而言,此前意味着能否"有一张病床",现在更成为能否"告别病房"的重要依据。
建成投入使用后,"火眼实验室"即迅速承担起武汉市和周边地区疑似患者确诊和高危人群排查检测工作。为积极响应"应检尽检"工作、坚守"日清日结"承诺,紧急组织和协调公司科研和生产力量,昼夜连轴优化和测试检测方案,使得样本检测交付全流程提速近3倍,每日核酸检测通量高达2万人份,成为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等众多抗疫堡垒名副其实的"前哨",极大缓解了疾控部门和临床一线医疗机构的核酸检测压力。
24小时轮转,最高检测2万份/日
朱师达形容这个实验室是在"炮火"中诞生的,5天完成了预实验,10天达到满负荷通量,在关注准确性的同时不断压缩检测时间,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对病毒进行PCR检测在实验室是一个"常规动作",却无法大规模满足需求,如何从实验室的手工操作到最终实现"工程化"?
朱师达透露,华大智造自主研发的两台仪器的使用是突破的关键,一是实现自动化核酸提取和样本制备的自动化制备系统,取代人工操作,高效保障检测"日清日结";二是可快速处理大量样本、支持原管带盖上样的分杯处理系统。加上对检测流程各环节进行了切割,实现人员定岗定职,武汉"火眼实验室"实现了24小时轮转,实现了最高日通量2万份。
与实验室核心区域的"高大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实验室的休息区和办公室都非常简陋。"为了保证检测人员能有充沛的精力进行检测工作,我们每天都会保证他们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但是其他的工作人员就没有这个待遇了。因为我们还有很多员工分散在外地,因此人手非常紧张。"朱师达说,大家基本上都吃住在实验室的办公室里,座位不够,就蹲着或站着吃盒饭,困了,就找个椅子闭眼休息一会。
"因为是应急设置,当时制暖空调来不及装,当时武汉气温一直徘徊在0℃左右,所有实验人员都是穿着羽绒服,外罩防护服工作,每天从实验室出来就是一身'冰汗'。"朱师达回忆起在武汉的60多个日夜,做的最多的就是防护,"因为我们一旦感染了,不光是影响我们个人,而是整个实验室的生产安全,以及整个武汉市的检测工作。"他说,在检测能力最吃紧的关头,实验人员是最"奢侈"的,每周都要全体进行一次核酸检测,但这却是必要的。
在此情况下,截至6月底,武汉"火眼"实验室已累计完成包括武汉在内的湖北地区核酸检测样本超过72.9万例,为湖北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恢复社会经济有序运转提供科学保障。
"火眼"模式复制至全球
随着全球疫情蔓延,很多国家缺乏规模化核酸检测能力和应对体系,海外"火眼实验室"的建设迫在眉睫。
基于"火眼"实验室快速建设和运营的丰富经验,截至6月,华大已在深圳、武汉、天津、长沙、石家庄、北京、上海、青岛等17地布局"火眼"实验室并承接样本检测工作,累计检测样本近200万人份;海外方面,已启动和意向推进中的"火眼"实验室共126个,极大幅度提高当地新冠病毒检测能力,成为各地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抗疫行动的"中国名片"。
日前,朱师达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谈到自己的成绩,朱师达说:"华大基因核酸检测试剂盒和'火眼实验室'高通量应急检测体系,在武汉及国内各地战疫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走出国门,广布海外,体现了科技抗疫的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科技需要创新驱动,同时以工程化范式实践应用,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方向。我们一定慎终如始、再接再厉,以自主创新打造中国生物科技硬核力量。"
微信公众号